前言
編輯小語
在本期的「程式人雜誌」中,聚焦的主題是「網頁排版語言」。
雖然網頁的排版並不是「程式」,但在網站技術發達的今天,程式人不懂排版語言恐怕也是不行的!
CSS 是個標準的網頁排版語言,而 LESS 與 SASS 則是從 CSS 延伸而來,功能較強大的排版語言,至於 Bootstrap 則是由 Twitter 所示出的一組網頁排版框架,Bootstrap 包含一組用 LESS 所撰寫的排版語言,以及 jQuery 所建構的互動機制,可以讓您輕易的做出在電腦和手機上都能美觀呈現的網頁。
有了 Bootstrap,程式人就不怕做出來的網頁太醜而難登大雅之堂了!
---- (程式人雜誌編輯 - 陳鍾誠)
授權聲明
本雜誌許多資料修改自維基百科,採用 創作共用: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若您想要修改本書產生衍生著作時,至少應該遵守下列授權條件:
- 標示原作者姓名 (包含該文章作者,若有來自維基百科的部份也請一併標示)。
- 採用 創作共用: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的方式公開衍生著作。
另外、當本雜誌中有文章或素材並非採用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時,將會在該文章或素材後面標示其授權,此時該文章將以該標示的方式授權釋出,請修改者注意這些授權標示,以避免產生侵權糾紛。
例如有些文章可能不希望被作為「商業性使用」,此時就可能會採用創作共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的授權,此時您就不應當將該文章用於商業用途上。
最後、懇請勿移除公益捐贈的相關描述,以便讓愛心得以持續散播!
本期焦點
CSS 網頁排版語言
CSS 是用來與 HTML 搭配,專門指定排版呈現格式的簡易語言,在本文中我們將介紹簡易的 CSS 語言與用法。
舉例而言,假如我們想讓表格的標頭欄以黑底白字的方式顯示,那麼就得靠 CSS 來幫忙了。
CSS 是 Cascading Style Sheets 的簡稱,中文可翻譯為「串接樣式表」,CSS 主要是用來設定 HTML 的顯示版面,包含「字體、大小、顏色、邊框、背景」等等,一個好的 CSS 可以讓您的網頁變得很美觀,而且不需要大幅修改網頁的內容,只要加入一個 CSS 引用即可。
當套用不同的 CSS 時,網頁的風格就可以產生完全不同的感覺,這讓你的網頁可以輕易的更換成不同的版型。事實上、當您在 blogspot 或 wordpress 網誌平台套用不同版型的時候,只不過是更換了 CSS 樣版而已。
在 HTML 當中,CSS 有兩種寫法,一種是內嵌式的寫法,另一種是外連式的寫法。
為了說明 CSS 的語法,先讓我們回顧一下,一個簡單沒有格式化的 HTML 表格,其寫法如下:
<html>
<head><meta charset='utf-8'></head>
<body>
<table>
<tr><th></th><th>欄 1</th><th>欄 2</th></tr>
<tr><th>列 1</th><td>1,1</td><td>1,2</td></tr>
<tr><th>列 2</th><td>2,1</td><td>2,2</td></tr>
</table>
</body>
</html>
檢視檔案:https://dl.dropboxusercontent.com/u/101584453/web/wp/code/table.htm
如果我們將上述表格的 th 部分,都加上 style="background-color:black; color:white;"
這樣的 CSS 語法,那麼我們就會得到一個黑底白字的表格。
<html>
<head><meta charset='utf-8'></head>
<body>
<table>
<tr>
<th style="background-color:black; color:white;"></th>
<th style="background-color:black; color:white;">欄 1</th>
<th style="background-color:black; color:white;">欄 2</th>
</tr>
<tr>
<th style="background-color:black; color:white;">列 1</th>
<td>1,1</td>
<td>1,2</td>
</tr>
<tr>
<th style="background-color:black; color:white;">列 2</th>
<td>2, 1</td>
<td>2, 2</td>
</tr>
</table>
</body>
</html>
檢視檔案:https://dl.dropboxusercontent.com/u/101584453/web/wp/code/table_css_embed.htm
我們使用 CSS 排版前與排版後的結果可以對照如下:
您可以看到在這種寫法當中,我們幾乎都一直在 th 重複撰寫 style="background-color:black; color:white;"
這一行文字,總共重複了 5 次,這顯然是很浪費時間的行為。
如果我們可以改用統一的方式,寫出「對於所有 th 而言,我都要用 background-color:black; color:white; 這樣的方式顯示」那不就簡單多了嗎?
是的、CSS 確實可以讓您這樣做,讓我們將上述範例修改成統一設定格式的版本,如下所示。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style>
th { background-color:black; color:white; }
</style>
</head>
<body>
<table>
<tr><th></th><th>欄 1</th><th>欄 2</th></tr>
<tr><th>列 1</th><td>1,1</td><td>1,2</td></tr>
<tr><th>列 2</th><td>2,1</td><td>2,2</td></tr>
</table>
</body>
</html>
上述統一將 CSS 寫在 <head><style>...</style></head>
裏的這種寫法,比起內嵌式的顯然簡短多了,這種寫法正是 CSS 的精華之所在。
但是、如果我們想要對整個網站的所有檔案,都套用同一種格式的話,那麼在每個 HTML 的頭部都要嵌入一整套 CSS 語法,那就不太方便了,萬一我們想要改變版面格式,不就每個 HTML 檔案都要更改,這顯然還不夠好用。
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將表頭的 CSS 獨立到一個檔案中,然後再用連結的方式引用,這樣只要修改那個 CSS 檔案,整個網站的風格就跟著改變,所以上述檔案就可以改寫如下。
檔案:table_css.htm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link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href="mystyle.css">
</head>
<body>
<table>
<tr><th></th><th>欄 1</th><th>欄 2</th></tr>
<tr><th>列 1</th><td>1,1</td><td>1,2</td></tr>
<tr><th>列 2</th><td>2,1</td><td>2,2</td></tr>
</table>
</body>
</html>
檔案:mystyle.css
th { background-color:black; color:white; }
透過這種方式,我們就可以為網頁設計統一的風格,也比較容易更換網頁的排版風格了,這就是 CSS 語法的用途了。
當然、上述的網頁還不夠好看,如果我們將 mystyle.css 修改如下,您就會發現表格變得好看多了。
table { border-collapse: collapse; border: 1px solid #373737; }
th { background-color:black; color:white; padding:10px; margin:10px; }
td { padding:10px; margin:10px; }
路徑, tag, id 與 class
即使有了可以統一套用的方式,有時我們還是會感覺到不方便,舉例而言,如果我們想要對某個表格套上 A 格式,然後在對另一個表格套上 B 格式,這時採用上述方法就不太夠用了。
為了解決這種問題,HTML 發展出了 id 與 class 這兩個屬性,我們可以根據 id 或 class 的名稱分別套用不同的 CSS 樣式。
舉例而言,以下網頁中有兩個 div 框,我們可以分別為這兩個框套用不同的格式,其中 classA 前面加了點符號,成為「.classA」,代表要比對的是 class 屬性,如果想要比對的是 id 屬性,那麼就可以加上井字符號 # (像是範例中 #topbar 的情況)。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style>
#topbar { background-color:gray; color:blue; padding:10px; margin:10px; }
.classA { background-color:black; color:white; padding:10px; margin:10px; }
.classB { background-color:blue; color:yellow; padding:10px; margin:10px; }
</style>
</head>
<body>
<div id="topbar">頂區塊</div>
<div class="classA">A 區塊</div>
<div class="classB">B 區塊</div>
</body>
</html>
檢視檔案:https://dl.dropbox.com/u/101584453/wp/code/div_css.htm
到目前,我們可以看到有三種 css 的指定方式,也就是「標記 tag、代號 id 與類別 class」,可以用 CSS 來定位。事實上、這些指定方式還可以互相串接,以下是一些範例:
.classA table { ... } // 套用到 class="classA" 內部的 table 標記
#topbar { ....} // 套用到 id="topbar" 的元素上
#topbar table .classA a { .... } // 套用到 table 內具有 class="classA" 類別裏的超連結 a 標記上。
更棒的是、這些選取方式之間還可以共用,只要利用逗點符號「,」 分隔就可以了,以下是一些範例:
.classA, #topbar { ... } // 套用到 class="classA" 或 id="topbar" 的元素上
#topbar a, .classA a { ....} // 套用到 id="topbar" 或 class=".classA" 裏的 a 元素上
一個實用的 CSS 的範例
如果您想進一步學習 CSS 的各個屬性與用法,請參考下列網址,我們將不一一說明這些屬性的用法。
在此、筆者將自己常用的一個 CSS 檔案列出,讀者觀察後可以自行複製修改使用。
html, body, div, span, applet, object, iframe,
h1, h2, h3, h4, h5, h6, p, blockquote, pre,
a, abbr, acronym, address, big, cite, code,
del, dfn, em, img, ins, kbd, q, s, samp,
small, strike, strong, sub, sup, tt, var,
b, u, i, center,
dl, dt, dd,
fieldset, form, label, legend,
table, caption, tbody, tfoot, thead, tr, th, td,
article, aside, canvas, details, embed,
figure, figcaption, footer, header, hgroup,
menu, nav, output, ruby, section, summary,
time, mark, audio, video {
margin: 0;
padding: 0;
border: 0;
font: inherit;
vertical-align: baseline;
line-height:160%;
}
h1, h2, h3, h4, h5, h6 {
color:#333333;
margin: 0;
font-family: '標楷體', 'Times New Roman';
font-weight: bold;
}
p {
margin: 10px 0 15px 0;
font-size:100%;
}
li {
font-size:100%;
}
footer p {
color: #f2f2f2;
}
a {
text-decoration: none;
color: #007edf;
text-shadow: none;
transition: color 0.5s ease;
transition: text-shadow 0.5s ease;
-webkit-transition: color 0.5s ease;
-webkit-transition: text-shadow 0.5s ease;
-moz-transition: color 0.5s ease;
-moz-transition: text-shadow 0.5s ease;
-o-transition: color 0.5s ease;
-o-transition: text-shadow 0.5s ease;
-ms-transition: color 0.5s ease;
-ms-transition: text-shadow 0.5s ease;
}
table {
border-collapse: collapse;
border-spacing: 0;
border: 1px solid #373737;
margin-bottom: 20px;
text-align: left;
margin-left:auto;
margin-right:auto;
}
th {
padding: 10px;
background-color:black;
color:white;
}
td {
padding: 10px;
border: 1px solid #373737;
}
em { font-weight:bold; }
#topbar {
margin: 0;
padding: 1px;
border: 0;
font: inherit;
vertical-align: baseline;
background-color:black;
color:white;
color:white;
width:95%;
text-align:right;
font-weight:bold;
}
#content {
margin:10px;
padding:10px;
}
pre {
border: 1px solid #373737;
background-color:#dddddd;
color:#333333;
font-size:medium;
width:95%;
padding:10px;
}
img {
border: 1px solid #373737;
margin-left: auto;
margin-right: auto;
display: block;
}
.figure .caption {
text-align:center;
}
#footer {
text-align:center;
font-size:small;
color:#666666;
margin: 10px;
padding: 10px;
}
參考文獻
【本文由陳鍾誠取材並修改自 維基百科,採用創作共用的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
CSS 的變種: LESS 與 SASS
瀏覽器所認識的語言,不外乎是 HTML/CSS/JavaScript 這些 W3C 所規定的官方語言。因此像 LESS 與 SASS 這些語言,當然就屬於「非官方語言」,也就是「變種」。
LESS 與 SASS 都是 CSS 的變種,語法和 CSS 有點像,但卻又不太一樣。這類變種語言通常提供了更強大的功能,更簡潔的語法,而且最後會被轉換成 CSS 語言之後,才能放到瀏覽器上使用。
變種 1 : LESS
LESS 是由 Alexis Sellier 所設計的工具,原本是用 Ruby 實作,用來將 LESS 語法轉換成 CSS 語言。後來改用 JavaScript 設計後,就能內嵌到瀏覽器中,動態的將 LESS 轉為 CSS 後立刻呈現。
舉例而言、 LESS 擁有變數的慨念,例如以下範例中的 @color
就是一個變數。
@color: #4D926F;
#header {
color: @color;
}
h2 {
color: @color;
}
上述 LESS 文件被轉換成 CSS 之後,會變成下列形式。
#header {
color: #4D926F;
}
h2 {
color: #4D926F;
}
當然、LESS 還支援更強大的語法,例如 Mixin 就是個經典的功能,以下是一個簡單的範例。
.rounded-corners (@radius: 5px) {
border-radius: @radius;
-webkit-border-radius: @radius;
-moz-border-radius: @radius;
}
#header {
.rounded-corners;
}
#footer {
.rounded-corners(10px);
}
上述文件被轉換成 CSS 之後會變成下列形式。
#header {
border-radius: 5px;
-webkit-border-radius: 5px;
-moz-border-radius: 5px;
}
#footer {
border-radius: 10px;
-webkit-border-radius: 10px;
-moz-border-radius: 10px;
}
LESS 可以提供層次結構的套嵌語法,以下是一個範例。
#header {
h1 {
font-size: 26px;
font-weight: bold;
}
p { font-size: 12px;
a { text-decoration: none;
&:hover { border-width: 1px }
}
}
}
上述範例被轉換成 CSS 之後如下所示。
#header h1 {
font-size: 26px;
font-weight: bold;
}
#header p {
font-size: 12px;
}
#header p a {
text-decoration: none;
}
#header p a:hover {
border-width: 1px;
}
另外、 LESS 還提供了「運算式與函數呼叫」等功能,請看以下範例。
@the-border: 1px;
@base-color: #111;
@red: #842210;
#header {
color: @base-color * 3;
border-left: @the-border;
border-right: @the-border * 2;
}
#footer {
color: @base-color + #003300;
border-color: desaturate(@red, 10%);
}
上述範例轉換成 CSS 之後,應該會像下面文件這樣。
#header {
color: #333;
border-left: 1px;
border-right: 2px;
}
#footer {
color: #114411;
border-color: #7d2717;
}
變種 2 : SASS
SASS (Syntactically Awesome Stylesheets) 是由 Hampton Catlin 設計,然後由 Natalie Weizenbaum 實作的一種樣式語言。
如果您瞭解 JavaScript 與 Python 的差別,或許就能輕易理解 LESS 與 SASS 的差別了。
LESS 與 JavaScript 一樣,有用 {...} 的大括號框起來,而 SASS 則像 Python 一樣,沒有用大括號,而是透過換行與縮排來表現這種層次結構。
事實上,SASS 還有一個變種,就是加上大括號的版本,稱為 SCSS,這兩種風格可以互相轉換,您可以依照習慣挑選使用。
舉例而言,以下是一個 SASS 與 SCSS 的對照範例。
<table><tr><th>SASS</th><th>SCSS</th></tr>
<tr><td>
$blue: #3bbfce
$margin: 16px
.content-navigation
border-color: $blue
color: darken($blue, 9%)
.border
padding: $margin/2
margin: $margin/2
border-color: $blue
</td><td>
$blue: #3bbfce;
$margin: 16px;
.content-navigation {
border-color: $blue;
color: darken($blue, 20%);
}
.border {
padding: $margin / 2;
margin: $margin / 2;
border-color: $blue;
}
</td></tr>
</table>
SASS 與 LESS 都提供了「變數、mixin、函數」等功能,但是 SASS 還提供了「繼承」的功能,以下是一個範例。
.error
border: 1px #f00;
background: #fdd;
.error.intrusion
font-size: 1.3em;
font-weight: bold;
.badError
@extend .error;
border-width: 3px;
上述範例轉換成 CSS 之後,將會產生下列文件。
.error, .badError {
border: 1px #f00;
background: #fdd;
}
.error.intrusion,
.badError.intrusion {
font-size: 1.3em;
font-weight: bold;
}
.badError {
border-width: 3px;
}
除此之外,SASS 還提供了多重繼承的功能。
由於 SASS 主要是用 Ruby 實作的,因此不像 LESS 一樣有提供立即在瀏覽器內用 JavaScript 轉換成 CSS 的功能,不過開放原始碼的領域無奇不有,或許也有人用 JavaScript 實作出 SASS 轉 CSS 的功能也說不定。
參考文獻
- 聊聊主流框架,Less/Sass/Compass/Bootstrap/H5bp
- 为您详细比较三个 CSS 预处理器(框架):Sass、LESS 和 Stylus
- http://lesscss.org/
- http://sass-lang.com/
- Wikipedia:LESS層疊樣式表
- http://sass-lang.com/guide
【本文由陳鍾誠取材並修改自 維基百科,採用創作共用的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
Bootstrap 網頁排版框架
Bootstrap 是由 Twitter 釋出的「高彈性」網頁呈現框架,其程式碼主要是用 LESS 和 jQuery 所架構出來的,LESS 負責網頁排版的部份,而 jQuery 則負責動態的程式部份。
以下是一個使用 bootstrap 的最簡單網頁框架,
<!DOCTYPE html>
<html lang="zh-tw">
<head>
<meta charset="utf-8">
<meta http-equiv="X-UA-Compatible" content="IE=edge">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
<title>Bootstrap 簡單範例!</title>
<!-- Bootstrap -->
<link href="css/bootstrap.min.css" rel="stylesheet">
<!-- HTML5 Shim and Respond.js IE8 support of HTML5 elements and media queries -->
<!-- WARNING: Respond.js doesn't work if you view the page via file:// -->
<!--[if lt IE 9]>
<script src="https://oss.maxcdn.com/html5shiv/3.7.2/html5shiv.min.js"></script>
<script src="https://oss.maxcdn.com/respond/1.4.2/respond.min.js"></script>
<![endif]-->
</head>
<body>
<h1>Hello ! 您好!</h1>
<!-- jQuery (necessary for Bootstrap's JavaScript plugins) -->
<script src="https://ajax.googleapis.com/ajax/libs/jquery/1.11.1/jquery.min.js"></script>
<!-- Include all compiled plugins (below), or include individual files as needed -->
<script src="js/bootstrap.min.js"></script>
</body>
</html>
在上面 bootstrap 的 HTML 檔案中,您可以注意到 CSS 被放在前面,但是 javascript 被放在最後,這是為了讓網頁顯示速度能夠最快所採用的布局,因為 javascript 若先被載入的話,就會立刻被執行,反而容易讓瀏覽器多花時間在 javascript 的載入與執行上,浪費了 CPU 與網路時間。
...
<link href="css/bootstrap.min.css" rel="stylesheet">
</head>
...
<script src="js/bootstrap.min.js"></script>
</body>
...
那麼、Bootstrap 到底能做甚麼呢?讓我們看看以下的呈現範例。
範例來源: http://getbootstrap.com/examples/theme/
您可以看到 bootstrap 可以輕易的做出美麗有質感的「標頭列、功能表、按鈕、表格」等等功能,這簡直就是那些「對美工有障礙的程式人」所夢寐以求的神器啊!
更棒的是,如果您將上述網頁變窄一點,小一點的話,整個畫面就會變成下列樣子,您可以看到功能表和表格都還是「自動」排得很好,並沒有因為畫面變窄而亂掉,這種特性在「手機」上特別有用,因此 bootstrap 還是讓你能夠開發出「跨平台」網頁的利器喔!
以下是上述範例的「標頭列與功能表」部分的程式碼,您可以看到要寫 bootstrap 網頁通常只要用 div 元素加上 bootstrap 專有的 class 屬性就可以搞定一切了。
...
<!-- Fixed navbar -->
<div class="navbar navbar-inverse navbar-fixed-top" role="navigation">
<div class="container">
<div class="navbar-header">
<button type="button" class="navbar-toggle" data-toggle="collapse" data-target=".navbar-collapse">
<span class="sr-only">Toggle navigation</span>
<span class="icon-bar"></span>
<span class="icon-bar"></span>
<span class="icon-bar"></span>
</button>
<a class="navbar-brand" href="#">Bootstrap theme</a>
</div>
<div class="navbar-collapse collapse">
<ul class="nav navbar-nav">
<li class="active"><a href="#">Home</a></li>
<li><a href="#about">About</a></li>
<li><a href="#contact">Contact</a></li>
<li class="dropdown">
<a href="#" class="dropdown-toggle" data-toggle="dropdown">Dropdown <span class="caret"></span></a>
<ul class="dropdown-menu" role="menu">
<li><a href="#">Action</a></li>
<li><a href="#">Another action</a></li>
<li><a href="#">Something else here</a></li>
<li class="divider"></li>
<li class="dropdown-header">Nav header</li>
<li><a href="#">Separated link</a></li>
<li><a href="#">One more separated link</a></li>
</ul>
</li>
</ul>
</div><!--/.nav-collapse -->
</div>
</div>
...
而下列的碼則是第一個表格的描述,由於 bootstrap 的設計理念是將版面寬度設定為 12 欄,因此 col-md-6 代表佔了六欄,因此在寬版的畫面中,會呈現出兩個表格並列呈現的狀況,但是在窄版的畫面中,就只會呈現出一個表格。
<div class="row">
<div class="col-md-6">
<table class="table">
<thead><tr><th>#</th><th>First Name</th><th>Last Name</th><th>Username</th></tr></thead>
<tbody>
<tr><td>1</td><td>Mark</td><td>Otto</td><td>@mdo</td></tr>
<tr><td>2</td><td>Jacob</td><td>Thornton</td><td>@fat</td></tr>
<tr><td>3</td><td>Larry</td><td>the Bird</td><td>@twitter</td></tr>
</tbody>
</table>
</div>
當然、以上描述並不能完整的呈現 bootstrap 的功能,只是一個簡單的入門範例而已。Bootstrap 雖然以排版呈現為主,但是由於搭配了 jQuery,因此也有一些進階的函數可以使用。
另外、還有以下這些常見的控制項,像是 Nav, Navbar, Badge, Dropdown Menu, Progress Bar, Panel 等等,這些控制項的美工都設計得很好,可以「程式人」輕鬆的設計出美觀個網頁。
而且 bootstrap 在提供多欄排版上也很方便,例如下圖就是一個採用三欄排版的範例。
不過看到上述功能,我就已經受益良多了,因為我就是那種對美工毫無概念,又不想去處理「手機排版」的懶惰程式人,有了 bootstrap 之後,我想我也可以輕鬆的設計出看起來很漂亮的網站了。
參考文獻
- http://getbootstrap.com/
- Mokoversity:Bootstrap 3 & HTML5 入門 (教學影片)
- Robin Notes: 使用 Bootstrap 建置雛型網站
- 網設必備-《Bootstrap》視覺、程式都能快速上手的網頁模組
- 做網站非學不可的Twitter Bootstrap
- 黑暗執行緒:Bootstrap!
- Bootstrap V2中文教學 - KKBruce
- Bootstrap 中文文档
- Wikipedia:Bootstrap (front-end framework)
【本文由陳鍾誠取材並修改自 維基百科,採用創作共用的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
程式人文集
從 Arduino 到 AVR 晶片(4) -- Blink with Timer (作者:Cooper Maa)
實驗目的
使用 Timer 計算時間,讓一顆燈號閃爍,每隔一秒切換一次燈號。
材料
- Arduino 主板 x 1
- LED x 1
接線
把 LED 接到 Arduino 板子上,LED 長腳 (陽極) 接到 pin13,短腳 (陰極) 接到 GND,如下圖:
程式碼
先來看 Arduino 版本的 Blink 程式:
/*
* Blink.pde: 讓一顆燈號閃爍,每隔一秒切換一次燈號
*/
const int ledPin = 13; // LED pin
void setup() {
pinMode(ledPin, OUTPUT); // 把 ledPin 設置成 output pin
}
void loop() {
digitalWrite(ledPin, HIGH); // 打開 LED 燈號
delay(1000); // 延遲一秒鐘
digitalWrite(ledPin, LOW); // 關閉 LED 燈號
delay(1000); // 延遲一秒鐘
}
這支程式是 Arduino 的入門程式,相信你應該很熟悉。
接下來我們改用 Timer 改寫程式,利用 Timer1 計算一秒鐘的時間:
/*
* BlinkWithTimer1.pde: 讓一顆燈號閃爍,每隔一秒切換一次燈號,使用 Timer 算時間
*/
const int ledPin = 13; // LED pin
void setup() {
pinMode(ledPin, OUTPUT); // 把 ledPin 設置成 output pin
TCCR1A = 0x00; // Normal mode, just as a Timer
TCCR1B |= _BV(CS12); // prescaler = CPU clock/1024
TCCR1B &= ~_BV(CS11);
TCCR1B |= _BV(CS10);
TCNT1 = 0;
}
void loop() {
digitalWrite(ledPin, HIGH); // 打開 LED 燈號
delay1s(); // 延遲一秒鐘
digitalWrite(ledPin, LOW); // 關閉 LED 燈號
delay1s(); // 延遲一秒鐘
}
void delay1s()
{
while (TCNT1 <15625) // Ticks for 1 second @16 MHz,prescale=1024
; // do nothing
TCNT1 = 0;
}
以 Arduino UNO 或 Duemilanove 為例,它們的時脈頻率是 16 MHz,如果把 Timer1 的 prescaler 設成 CPU clock/1024,那麼 Timer1 的 clock 便是:
Timer1 的時脈 = 16 MHz/1024 = 15625Hz
所以 Timer1 從 0 數到 15625 就是一秒鐘的時間。Timer1 是 16-bit 的,最大值可以到 65535。
把 Prescaler 設成 CPU clock/1024 的方法是:
TCCR1B |= _BV(CS12); // prescaler = CPU clock/1024
TCCR1B &= ~_BV(CS11);
TCCR1B |= _BV(CS10);
使用中斷
底下的程式是改用 Timer Overflow 中斷的版本:
/*
* BlinkWithInterrupt.pde: 讓一顆燈號閃爍,每隔一秒切換一次燈號,使用 Timer 算時間
*/
const int ledPin = 13; // LED pin
void setup() {
pinMode(ledPin, OUTPUT); // 把 ledPin 設置成 output pin
TCCR1A = 0x00; // Normal mode, just as a Timer
TCCR1B |= _BV(CS12); // prescaler = CPU clock/1024
TCCR1B &= ~_BV(CS11);
TCCR1B |= _BV(CS10);
TIMSK1 |= _BV(TOIE1); // enable timer overflow interrupt
TCNT1 = -15625; // Ticks for 1 second @16 MHz,prescale=1024
}
void loop() {
// do nothing
}
ISR (TIMER1_OVF_vect)
{
PORTB ^= _BV(5); // Toggle LED, PB5 = Arduino pin 13
TCNT1 = -15625; // Ticks for 1 second @16 MHz,prescale=1024
}
這次 Prescaler 仍然使用 CPU clock/1024,所以,要算一秒鐘,一樣是讓 Timer1 從 0 數到 15625 就可算出。除了啟用 Timer overflow 中斷外,我們還得寫個 ISR:
ISR (TIMER1_OVF_vect)
{
PORTB ^= _BV(5); // Toggle LED, PB5 = Arduino pin 13
TCNT1 = -15625; // Ticks for 1 second @16 MHz,prescale=1024
}
當發生中斷跑到 ISR 時,代表時間已經經過 1 秒鐘,所以接著就切換燈號,然後再把 -15625 載入到 TCNT1,讓 Timer1 在一秒鐘後再次觸發中斷。
我們也可以不用 Prescaler,像這樣:
/*
* BlinkWithNoPrescaling.pde: 讓一顆燈號閃爍,每隔一秒切換一次燈號,使用 Timer 算時間
*/
volatile unsigned int count = 0;
const int ledPin = 13; // LED pin
void setup() {
pinMode(ledPin, OUTPUT); // 把 ledPin 設置成 output pin
TCCR1A = 0x00; // Normal mode, just as a Timer
TCCR1B &= ~_BV(CS12); // no prescaling
TCCR1B &= ~_BV(CS11);
TCCR1B |= _BV(CS10);
TIMSK1 |= _BV(TOIE1); // enable timer overflow interrupt
TCNT1 = 0;
}
void loop() {
// do nothing
}
ISR (TIMER1_OVF_vect)
{
count++;
if (count == 244) { // overflow frequency = 16 MHz/65536 = 244Hz
PORTB ^= _BV(5); // Toggle LED, PB5 = Arduino pin 13
count = 0;
}
}
不用 Prescaler 的時候,Timer 的 clock 就是 16 MHz:
Timer1 overflow frequency = 16 MHz/65536 = 244 Hz
所以只要發生 244 次 Timer overflow 中斷,就代表已經過了 1 秒鐘的時間。
補充說明
因為 Timer0 已經被 Arduino 拿去用了,所以這篇教學使用 Timer1 示範。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為馬萬圳,原文網址為: http://coopermaa2nd.blogspot.tw/2011/07/41-blink-with-timer.html ,由陳鍾誠編輯後納入本雜誌】
Verilog 的電路合成研究 -- 以 MUX 多工器為例 (作者:陳鍾誠)
雖然 Verilog 描述的是硬體,但對於沒有硬體背景的我而言,總是把它當成 C 語言來寫。但是、有時候就是會踢到鐵板,像是我設計的某幾個 CPU 在合成的時候跑超久的,放到 Altera Quartus II 裏合成,跑上半個小時都還出不來。而且有時候用 icarus 模擬都正常,但是放上 FPGA 之後執行結果就錯了。
對於這個現像,我總是百思不解,直到有人告訴我這可能和 if 有關,因為當 if 的條件沒有列完,或者沒有加上完整的 else 時,就會有 Latch 產生。
對、就是 Latch,這在「組合電路設計」上是一個很不好的情況。因為「組合電路」不應該會有內部狀態,但是當 if 或 case 語句沒有完整的「被封閉」時,就會留下某些「開放」的情況。這時候「電路合成工具」為了讓電路仍然可以運作,會加入 Latch 來處理這種「開放案例」,結果原本應該沒有狀態的組合電路就變成了「有狀態的循序電路」,這可能會造成很多奇怪的問題產生。
為了解釋何謂「未封閉的 if 會產生 Latch,我們用 Altera Quartus II 的『Tools/Netlist Viewers/RTL Viewer』合成電路檢視工具來觀察一個多工器 (MUX) 的不同寫法,並試著分析看看「未封閉的 if/case 語句會產生甚麼問題?」
良好案例: mux_case.v
首先、讓我們看看用 case 語法設計的多工器,程式如下所示:
檔案: mux_case.v
module mux_case(input i0, i1, i2, i3, input [1:0] sel, output reg o);
always@(i0 or i1 or i2 or i3 or sel) begin
case (sel)
2'b00 : o = i0;
2'b01 : o = i1;
2'b10 : o = i2;
default : o = i3;
endcase
end
endmodule
此時若用 RTL Viewer 去檢視,會看到下列的電路圖。
不良案例: mux_case_no_default.v
接著、讓我們把 case 裏的 default 拿掉,形成一個有「空洞」的程式,如下所示:
module mux_case_no_default(input i0, i1, i2, i3, input [1:0] sel, output reg o);
always@(i0 or i1 or i2 or i3 or sel) begin
case (sel)
2'b00 : o = i0;
2'b01 : o = i1;
2'b10 : o = i2;
// default : o = i3;
endcase
end
endmodule
結果、按下 Start Compilation 的按鈕後,訊息框中就多出了下列的警告訊息。
...
Warning (10270): Verilog HDL Case Statement warning at mux_case_no_default.v(3): incomplete case statement has no default case item
Warning (10240): Verilog HDL Always Construct warning at mux_case_no_default.v(2): inferring latch(es) for variable "o", which holds its previous value in one or more paths through the always construct
Info (10041): Inferred latch for "o" at mux_case_no_default.v(2)
Warning (13012): Latch mux_case_no_default:mux1|o has unsafe behavior
Warning (13013): Ports D and ENA on the latch are fed by the same signal sel[0]
...
此時若用 RTL Viewer 去檢視,會看到下列的電路圖。
良好案例: mux_if1.v
檔案:mux_if1.v
module mux_if1(input i0, i1, i2, i3, input [1:0] sel, output reg o);
always@(i0 or i1 or i2 or i3 or sel) begin
if (sel == 2'b00)
o = i0;
else if (sel == 2'b01)
o = i1;
else if (sel == 2'b10)
o = i2;
else
o = i3;
end
endmodule
不良案例: mux_if1_no_default.v
檔案: mux_if1_no_default.v
module mux_if1_no_default(input i0, i1, i2, i3,
input [1:0] sel, output reg o);
always@(i0 or i1 or i2 or i3 or sel) begin
if (sel == 2'b00)
o = i0;
else if (sel == 2'b01)
o = i1;
else if (sel == 2'b10)
o = i2;
else if (sel == 2'b11)
o = i3;
end
endmodule
此時若用 RTL Viewer 去檢視,會看到下列的電路圖。
示範影片
筆者用 Altera Quartus II 建立的一個專案,並將上述四個範例放入,一個一個用 Quartus II 分析後並用 RTL Viewer 檢視電路圖,以下是完整的教學錄影,請讀者參考。
結語
所以、當您用 Verilog 「寫程式」的時候,請務必對 case 語法加上 default,然後對每個 if 語法都要加上 else ,這樣才能形成「封閉性良好」的程式。
當 Verilog 程式的「封閉性良好」時,合成工具才不會產生 Latch 去試圖彌補開放性的情況,也才不會讓你的組合電路變成「狀態電路」,造成電路的浪費。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 Verilog 程式才比較不容易出現「執行時期錯誤」或者「合成電路非常緩慢」的情況。
這是我個人慘痛經驗所換取的教訓,希望讀者不會重蹈覆轍啊!
參考文獻
- 真 OO无双 - 博客园: (原創) 多工器MUX coding style整理 (SOC) (Verilog) (Quartus II)
- Stack Exchange : Why are inferred latches bad?
【本文由陳鍾誠取材並修改自 維基百科,採用創作共用的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授權】
Random variable of normal distribution (作者:Bridan)
發表 亂數產生器 一文後,吸引不少讀者參考,近日發現網友 PeiLingLiu 的部落格 ,分析她的筆記, Box-Muller transform 這方法也不錯。簡單的說, 將兩獨立均勻分佈變數,經變換計算與極座標轉換可產出常態分佈變數 。於 嵌入式系統 ,除非 MCU (Micro Control Unit) 的速度夠快,不然 中央極限定理 的方法, 計算時間較短 。亂數分佈情形,請參考 EXCEL 檔 內容。
(本文來自「研發養成所」 Bridan 的網誌,原文網址為 http://4rdp.blogspot.tw/2008/06/random-variable-of-normal-distribution.html ,由陳鍾誠編輯後刊登於程式人雜誌)
Visual Basic 6.0: 奇數魔術方塊(Odd Magic Square) 詳細解法 (作者:廖憲得 0xde)
什麼是奇數魔術方陣 (?)
魔術方塊是許多人想要解決的一個古老的數學問題,您可能在一些雜誌上看過,也可能您的老師有介紹過。一個魔術方塊是在於安排數字在一矩陣
[n*n]
中,從 1 到 n^2, 每一數字僅出現一次,而且,任一列、任一行或任一對角線的總和都相同。求總和的公式要證明為n*[ ( n^2 + 1) / 2]
,並不是很困難,若我們利用這個公式,對[5*5]
矩陣而言,其總和為5*[ ( 5^2 + 1 ) / 2 ] = 65
,其對應的魔術方塊輸出如下:
'# [Visual Basic 6.0] 奇數魔術方塊(Odd Magic Square)
'# 0xDe
Dim InputN
Dim Squate()
Private Sub Form_Activate()
'------------------------------
InputN = 3 ' 輸入 (必須為奇數)
'------------------------------
'------------------------------
If InputN Mod 2 = 0 Then Exit Sub ' 判斷是否為奇數
'------------------------------
ReDim Square(InputN - 1, InputN - 1)
'------------------------------
Print "N= " & InputN & "的奇數魔術方陣" & vbCrLf
Randomize Timer ' 亂數產生
TempX = Int(Rnd * InputN) ' 隨機起始 X
TempY = Int(Rnd * InputN) ' 隨機起始 Y
'------------------------------
Do Until N = (InputN ^ 2) ' 直到放滿
If Square(TempX, TempY) = "" Then
N = N + 1
Square(TempX, TempY) = N
TempX = TempX - 1 ' 向上移
If TempX < 0 Then TempX = InputN - 1
TempY = TempY + 1 ' 向右移
If TempY > InputN - 1 Then TempY = 0
Else
' 恢復原本的狀態往下
TempX = TempX + 1
If TempX > InputN - 1 Then TempX = 0
TempY = TempY - 1
If TempY < 0 Then TempY = InputN - 1
' 往下
TempX = TempX + 1
If TempX > InputN - 1 Then TempX = 0
End If
Loop
'------------------------------
For I = 0 To InputN - 1 ' 將結果輸出
For J = 0 To InputN - 1
Print Square(I, J);
Next J
Print
Next I
'------------------------------
End Sub
【本文作者為「廖憲得」,原文網址為: http://www.dotblogs.com.tw/0xde/archive/2013/11/13/129187.aspx ,由陳鍾誠編輯後納入本雜誌】
雜誌訊息
讀者訂閱
程式人雜誌是一個結合「開放原始碼與公益捐款活動」的雜誌,簡稱「開放公益雜誌」。開放公益雜誌本著「讀書做善事、寫書做公益」的精神,我們非常歡迎程式人認養專欄、或者捐出您的網誌,如果您願意成為本雜誌的專欄作家,請加入 程式人雜誌社團 一同共襄盛舉。
我們透過發行這本雜誌,希望讓大家可以讀到想讀的書,學到想學的技術,同時也讓寫作的朋友的作品能產生良好價值 – 那就是讓讀者根據雜誌的價值捐款給慈善團體。 讀雜誌做公益也不需要有壓力,您不需要每讀一本就急著去捐款,您可以讀了十本再捐,或者使用固定的月捐款方式,當成是雜誌訂閱費,或者是季捐款、一年捐一次等都 OK ! 甚至是單純當個讀者我們也都很歡迎!
本雜誌每期參考價:NT 50 元,如果您喜歡本雜誌,請將書款捐贈公益團體。例如可捐贈給「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彰化銀行(009) 帳號:5234-01-41778-800」。(若匯款要加註可用「程式人雜誌」五個字)
投稿須知
給專欄寫作者: 做公益不需要有壓力。如果您願意撰寫專欄,您可以輕鬆的寫,如果當月的稿件出不來,我們會安排其他稿件上場。
給網誌捐贈者: 如果您沒時間寫專欄或投稿,沒關係,只要將您的網誌以 [創作共用的「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授權] 並通知我們,我們會自動從中選取需要的文章進行編輯,放入適當的雜誌當中出刊。
給文章投稿者: 程式人雜誌非常歡迎您加入作者的行列,如果您想撰寫任何文章或投稿,請用 markdown 或 LibreOffice 編輯好您的稿件,並於每個月 25 日前投稿到程式人雜誌社團 的檔案區,我們會盡可能將稿件編入隔月1號出版程式人雜誌當中,也歡迎您到社團中與我們一同討論。
如果您要投稿給程式人雜誌,我們最希望的格式是採用 markdown 的格式撰寫,然後將所有檔按壓縮為 zip 上傳到社團檔案區給我們, 如您想學習 markdown 的撰寫出版方式,可以參考 看影片學 markdown 編輯出版流程 一文。
如果您無法採用 markdown 的方式撰寫,也可以直接給我們您的稿件,像是 MS. Word 的 doc 檔或 LibreOffice 的 odt 檔都可以,我們 會將這些稿件改寫為 markdown 之後編入雜誌當中。
參與編輯
您也可以擔任程式人雜誌的編輯,甚至創造一個全新的公益雜誌,我們誠摯的邀請您加入「開放公益出版」的行列,如果您想擔任編輯或創造新雜誌,也歡迎到 程式人雜誌社團 來與我們討論相關事宜。
公益資訊
公益團體 | 聯絡資訊 | 服務對象 | 捐款帳號 |
---|---|---|---|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 http://www.nncf.org/ 02-27190408分機 232 |
顱顏患者 (如唇顎裂、小耳症或其他罕見顱顏缺陷) | 銀行:009彰化銀行民生分行 帳號:5234-01-41778-800 |
社團法人台灣省兒童少年成長協會 | http://www.cyga.org/ 04-23058005 |
單親、隔代教養.弱勢及一般家庭之兒童青少年 | 銀行:新光銀行 戶名:台灣省兒童少年成長協會 帳號:103-0912-10-000212-0 |